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老屋劇場II:從鮭魚返嘉到米克斯展演空間

        回嘉生活的100種方式系列分享之五,輪到我來分享老屋劇場」的前世與今生,也等於讓我回顧從鮭魚返嘉到米克斯展演空間的心路歷程。這一路走來,其實都在未知的旅程中探險。我們在原本乏人問津的老屋,篳路藍縷地修繕著,竟然也熬過了三年。我們秉持初衷,期望為老屋劇場注入一股活力與全新的未來。很高興有觀眾願意走進米克斯劇場,聆聽我們分享其中的點點滴滴。


       也許有朋友無法出席,但是想了解這場分享會的內容。以下簡單整理了我內心的想法,請大家參考。

¨  嘉義地區的劇場空間相當少,除了嘉義市的音樂廳,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演藝廳與實驗劇場,並沒有其他固定舉辦表演的室內空間。

¨  嘉義市推廣「全民管樂」行之有年,管樂以外的表演活動,其實是比較不受官方重視的。

¨  我們選擇在老屋做劇場,這是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環境劇場」。表演者可以根據場地的特色與演出的需求,規劃自己的舞台區與觀眾席。

¨  坊間常見的老屋民宿、老屋餐廳、老屋咖啡館, 近年來已經成為「老屋活化」 主要的經營與消費模式。

¨  我們改造老屋為劇場,除了讓老屋從靜止的歲月走向日常生活,更希望透過表演的介入,營造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藉此建立另一種「老屋新生」的文化體驗模式。

¨  我們未來將會透過複合式經營(展覽、表演、場地租借、藝術家駐村、法式輕食甜點),建立米克斯劇場的經營模式

¨  藉由米克斯劇場的成立,我們希望讓藝術向下扎根,讓藝文花朵四處綻放

¨  透過藝術家駐村,讓更多國內外的藝術創作者,走進社區與街坊,探索嘉義,認識台灣

¨  若能遇見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更期望未來可以成立一個表演團體,共同創作出具有嘉義特色與歷史文化的表演內容


        錯過「老屋劇場」分享會的朋友,可以來參加17日星期六晚上的旅人圖書館「2017願望清單」分享會。活動連結如下,大家後會有期!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老屋劇場I:聽房子在說話

 
         20161126日,對米克斯空間是一個重要的紀念日,因為我們展開了第一場的戲劇演出。飛人集社劇團帶來40分鐘的吉光片羽」,再加上由我主講的「家在北緯23度半」,構成了一個戲劇表演+講座的奇妙夜晚。
        一只阿嬤戲偶被演員從行李中喚醒。扮演阿嬤的演員,微妙微肖地在肢體與聲音上,揣摩出阿嬤的形影。另一位演員扮演護士,在這人偶同台的過程中,光影戲、在地老阿嬤的真人故事,透過床單上的投影,訴說著少婦成婚持家養育下一代的點點滴滴。最後,故事中的少年向年少的阿嬤餞別從軍去。無情戰事的畫面,殘酷地投影在凹凸不平的鐵皮牆面上。這場告別,也成為生死之別。上舞台的後方其實是米克斯空間的廚房。從日常生活空間轉成舞台場景,劇場的奧妙之處展現無遺。
        在講座中,談到了我們從空間修繕到老屋劇場的心路歷程。現場觀眾有所感,台上台下因而熱切地交流起來。這樣的結果是我們預想不到的,卻也令人感動與欣慰啊!


        眾所皆知,嘉義市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就業機會少,大多數只能選擇自行創業。我們選擇鮭魚返鄉,親手修繕老屋成為米克斯展演空間,希望結合自身的專長,為高齡化的故鄉開創不一樣的未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我們如何堅持到今天。1215日星期四晚上,我們將繼續深入「鮭魚返」、「老屋劇場」的議題。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更詳細的活動介紹,請看以下的連結!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2016超親密小戲節─走路看戲‧看戲走路


        十月份在台北看了2016超親密小戲節的演出,作為一個初生之犢的觀眾,不僅有許多的驚喜、發現,更有著意外的收穫。以下個人意見已刊載於小戲節的部落格上,請大家參考。http://www.closetoyoufestival.com/blog



2016超親密小戲節─走路看戲看戲走路

  回顧著十月份連續兩週,南來北往奔波在淡水、古亭、大橋頭三個區域,觀看超親密小戲節精心策畫的節目。作為觀眾,這是筆者第一次觀賞在台北發生的小戲節演出。儘管不是所有的節目都令人讚賞,然而沿途經過的風景,眼前一閃而逝的吉光片羽,仍舊在心裏頭迴盪著。

  來自德國的「肉排之愛」在手風琴聲的伴奏下,表演者與一隻長髮狼犬,展開一場慾望的肉搏之戰。一塊從表演者肚臍上切下的肉,被縫製成小肉偶,接著進入亨煮的儀式。過程中加入了洋蔥、鹽,以及其他的調味料,滿室的料理味道開始四溢。此時的肉偶已轉為肉排,不久被狼犬吞下肚。最後,狼犬的肚子被切開,散落一地的紅花瓣。在食與慾的拉扯之間,表演者自我解嘲,將自己切身之痛的遭遇,轉化為此齣詩意與想像力絕佳的作品。作為小戲節的首發觀賞之作,筆者只能用心滿意足來形容。

  「家家酒」是一對姐弟的白日夢冒險,還是喃喃自語的夢囈?戲開演,兩名演員邀請觀眾選擇自己喜歡的紙盒,放在畫上線條的桌子上,接著玩起了疊疊樂的遊戲。姐弟透過布偶的對話,光影戲的加入,讓觀眾在晃遊之間,跌入他們的家家酒世界。最後的一段訪談,將故事導入弟弟渴求出櫃,卻無法被家人接納的失落。若「家家酒」是一齣同志內心世界的表露,私以為在姐弟遊戲的過程中,可以用更多象徵性的物件深化這項訴求。否則,自言自語式的無病呻吟,讓觀者不明所以,一切也只是如夢幻泡影般的空想罷了。

  「華容無道」由說書人做菜,引領觀眾走入歷史,以古觀今。兩名演員身著廚師打扮,時而扮演,時而說書,用現代人嬉笑怒罵的語氣,加上傳統戲曲的橋段,遊走於諸葛亮、曹操等三國人物鬥志的過程。同樣是烹煮肉排,除了即時投影的加入,讓觀眾可以看見食物被亨煮的過程,這一回還加上了奶油、青椒與洋蔥,讓香氣更是無法抵擋。演後對談時,觀眾還可以共享這道佳餚,這步棋就下得更妙了。栢優座從飲食與戰爭的角度,加上自己對文本的詮釋,重新解讀了這段著名的戲曲故事。同時也讓觀眾了解,人生再如何想與他人一較高下,只要一頓美食在前,所有的恩恩怨怨就先擱置到一旁吧!

  回顧這雨夜的路上,為了觀戲而在踩踏途中重新發掘淡水的歷史風華,屬於臺人、日人、洋人在此地的生活軌跡。待回神時, 一切已恍如隔世,今時今日的淡水早已不同以往。
 
  隔週來到了古亭區,荷蘭物件劇場的演出「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所有生活中不起眼的小東西,或是廢棄物,例如手套、生鏽的鐵釘、碎紙張、蠟燭等,都可以成為劇場的主要角色。物件演員的表演台,是一座充滿機關,藉由捲軸的轉動與燈光的變化,展現出不同場景的百寶盒。演出過程沒有語言,他們佐以人聲,讓觀眾感受平凡物件在表演者的號召下,化腐朽為神奇的生命力。筆者第一次感受物件劇場的魔幻魅力,深刻體驗萬物有靈,再如何微小的物件,都可以透過設計散發內在的光芒。

  「ma ma ma」的演出,一位懷孕的女子在椅子上昏睡,另外兩位演員利用古董透明片投影機,在後方的布幕上進行影像投射。同時,海浪聲環繞,略帶母親分娩時發出的叫聲。演員試圖引導觀眾進入生命誕生之初的神聖時光,並隨機碰觸觀眾,藉由簡易的傳聲筒,傳達囈語般的生命密碼。這齣結合聲音、氛香的劇場體驗(觀眾席還刻意擺放幾盆香草植物),看似「療癒」,卻又不免隔靴搔癢,甚至顯得有些造作。雖不清楚現場的孩童觀眾如何感受,筆者倒是不知不覺乏味起來。

  「憂傷動物園」的演出,藉由桌上不斷替換的物件與新聞災難現場的影像,向觀眾拋出了許多嚴肅的議題。地球上的動物瀕臨滅絕,被士兵取代。士兵又被各類型的開發機械所取代,之後又被連鎖的名牌商店取代。以上的物件由於使用明確的符碼,再加上演員邀請觀眾抽卡片,唸出令人莞爾一笑,卻又略帶憂傷的詩句。觀眾可以從環境汙染、氣候變遷、人為破壞,來看待這齣批判消費行為的戲碼。只是,物件本身缺乏靈魂,擺放的手法一再重覆,憂傷的詩意終究被冷冰冰的塑膠玩具給消解一空了。

  古亭區的演出過程,雨勢逐漸增強。慌亂中忙於躲雨,以至於無法細細品味該區獨有的巷弄人文風情。也唯有期待下回天晴,舊地重遊。

  「鳥之心」是一齣想像力無比的驚人作品。破殼而出的牛皮紙,長出了四肢與頭部。牛皮紙上的磁鐵設計,讓表演者可以自由接起四肢,甚至快速甩開。在演出的過程中,戲偶經過了多次的變臉與肢體的替換,最後輾轉成為一隻巨鳥,自由展翅而去。這一切的魔法都在充滿細沙的小舞臺上進行。身為第一排的觀眾,聽聞海浪聲忽遠忽近,筆者屏氣凝神地注視著前方的瞬息萬變,深怕一閃神就錯過了什麼。「鳥之心」的千變萬化,著實帶領觀眾一同翱翔無邊的天際。大橋頭的神祕夜晚就此展開,也讓筆者對接下來的演出,充滿更多的期待。

  「無標題日常」的三名演員演出時完全沒有暗場,觀眾在明亮的展場,看著他們穿著浴袍,戴著面具,讓自己變成一尊被他人操縱的偶。他們依序賞玩牆面的作品(木板、不鏽鋼腕、塑膠袋、不起眼的小物),藉由不斷重複的節奏與步伐,企圖挑戰觀眾的耐心與專注力。由於沒有語言,觀眾可以自由聯想這齣戲所欲傳達的重點。藝術畢竟是主觀的,演員看似對日常行為的模仿,對藝術品本身,或是欣賞藝術品的這個行為,加以諧擬與嘲諷。這齣戲與其說是場表演,不如說是場研究觀眾反應的行為藝術(實驗)。由於沒有對照組,也無從得知這次的實驗是否成功?想必也只有表演者自己了然於心吧!

  「永動機」是科學家面對人類的未來,進行一場力挽狂瀾的實驗過程。為了營造世界末日的恐慌感,戲一開場,一名演員就穿著無菌衣上場,並且準備了蝦片給觀眾保命用,蝦子也因此成為本劇最重要的演員。舞台上出現諸多小道具,例如:顯微鏡、魚缸、小蝦米、汙染物、色劑、仙女棒、紅色警戒燈等。表演者不斷替換小舞台,蝦子的一舉一動皆透過攝影鏡頭,即時投影在布幕上。蝦子戴口罩,蝦子住在垃圾山吃垃圾。隨著工廠持續汙染,一場狂風暴雨,蝦子最後被搗碎,成為觀眾手中的蝦片。這齣諷刺性的寓言,說得正是人類可預見的未來。究竟人類能否避免自我毀滅,演變成為可以存活下來的新品種?「永動機」沒有提供解答,一切交由觀眾來思考。

  大橋頭地區的導覽方式不同於其他二者,它事先預錄好內容,觀眾必須持有智慧型手機,透過軟體的下載,方可體驗真人導覽與影像連結過程中的樂趣。儘管這個經驗前所未見,我卻仍舊偏好有個真實的領隊替觀眾介紹在地風華。

     綜觀這九齣超親密小戲節的表演,讓觀眾體驗了在非正式表演空間的親密接觸。雖然標榜的是小戲,卻完全不可小看之。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創作者,如何利用各種媒材與表現形式,超越物件本身的原始意義,進而轉化成舞台上的表演元素。作為小戲節的觀眾,對表演形式的認識、藝術觀念的轉換、物件與偶在舞台上的多元運用,是此次親密小戲節不可多得的收穫。

       走路看戲,看戲走路,期待下回與小戲節再次親密接觸。
 

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歡迎來「聽房子在說話」

兩個多月沒有更新文章,現在簡單回顧。

由於這個學期在各個學校奔走授課的機會比之前來得多,備課與舟車往返佔去了不少時間。米克斯空間的修繕儘管持續進行中,卻還是比預定的進度來得慢。

甜點空間的吧檯與書架所需的木料已經送達,卻遲遲無法動工,在本週末演出之前也應該是無法完成了。

花園的整地進度,在大衛迄而不捨的努力下,目前已經完成了翻土的工作,但是還缺乏很多的培養土來填補花園的大坑洞。這部分得再想辦法。

目前,觀眾座椅的修繕與擺設,展演空間的雜物收納與動線安排,將是本週必須完成的工作項目。
 
在如此忙碌的時刻,很高興之前在樹德科大帶領的跨域創作工作坊,順利舉辦了成果發表會(攝於高雄火腿看書 https://www.facebook.com/Hambooks/?fref=ts)。
 
 
百忙之間,我又抽空去看了場演出,認識了俄國文學改編為劇場的作品「交換手札」。事實上,上個月是我的看戲高峰期,好幾個週末皆在台北度過。不停地走路看戲,看戲走路,體驗在不同空間看演出的親密過程,並且參與台北市第一次舉辦的「白晝之夜」。對我來說,巴黎太遠,初生之犢的台北「白晝之夜」,表現得差強人意,我由衷期待明年會更好。

在一切看似日常的生活秩序中,我尋找逃逸的出口。在劇場營造的幻覺中,試圖喘口氣,為生活添加點創意與想像。然而,課堂上,高中生的臉是疲倦的,被各種考試填滿的青春。大學生的臉是無感的,被各種排練填滿的青春。
 
本週六的飛人集社「聽房子在說話」全台老屋巡迴演出,將會來到米克斯空間。他們將會帶來一齣40分鐘的小戲「吉光片羽」,由老阿嬤的回憶延伸而來的故事為主軸,在光影與偶戲中,交織出屬於你我生命中的回憶點滴。演出結束後,還有一場60分鐘的講座「家在北緯23度半」。我將由戲劇創作出發,分享改造老屋為劇場的想法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是回生活最重要課題,歡迎各位觀眾來米克斯空間,體驗這個絕無僅有的看戲/開講過程。

演出當晚,我們有店貓卡琳在現場為觀眾服務。米克斯空間也將會販售法式甜點飲料,請大家拭目以待。

想購買11月26日「聽房子在說話」的演出票劵,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 https://goo.gl/vCUs5H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小城與我

        米克斯空間修繕的腳步,從夏天邁向了秋天,從放暑假進入到開學。
        從浴室、天花板、地板、二樓空間,進入到巷子內的鐵網補牆。我們從老屋翻修、撿拾舊傢俱出發,陸陸續續舉辦了一些藝文分享活動。小白貓來了又離開,在等待新貓客的此時,我們經歷了屬於米克斯修繕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這些令人回味無窮的吉光片羽,將會是米克斯日後寶貴的資產。由於這些場景、事件、人物、情緒堆疊成一幅又一幅的想像畫面,於是我又開始寫劇本。如果可以的話,還想再回到寫詩的狀態,繼續在寫作中完成我對這座小城的觀察與了解。


 
 
 
 


2016年8月19日 星期五

歡迎光臨2016夜光3D藝術展

      「2016夜光3D藝術展是一個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來看展拍照打卡的展覽,也是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16年正式運作以來,第一場大型收費展覽。民眾可以享受跟世界名畫、自然美景、驚悚特效畫面共同合影的樂趣。也許所有的參觀者都會好奇,到底3D的效果是如何製造出來的?根據現場的圖示說明,3D是利用透視法、設計學、幾何學、心理學的原理,再根據立體畫創作過程使用的遠近、陰影、前進、後退的技巧,一起打造出來的特殊效果。最後,再加上日光與夜光的巧思變化,讓展出的每一幅畫作,都可以享有日夜不同凡響的欣賞視角,提供參觀者更多的視覺驚奇與感受。


       總而言之,這個展覽的對象是針對一般民眾與親子組合,只是展場缺乏進一步的作品說明與手冊介紹,民眾無從得知創作者的背景與所屬的藝術流派。引進「夜光3D藝術展」若是為了讓剛開幕不久的嘉義文創園區,可以擁有更多的參觀人氣,這應該是個可以協助園區打開知名度的入門展。


        位於嘉義市火車站旁的嘉義文創產業園區,原本是台灣歷史悠久的高粱酒製造地。自從1982年製酒業務遷移至民雄酒廠之後,閒置的酒槽、煙囪、輸送帶、製酒設備等,逐漸被在地人所遺忘。曾經,酒廠的大門口,是南北客運下車的終點,也是我北漂返鄉的第一步。當年大門深鎖的嘉義酒廠,如今已轉型為文創園區,而且搖身一變,成為年輕創作者實現五坪開店」夢想、舉辦週末市集、複合式展演平台的創意窗口。

 
       作為返鄉的在地人,同樣也在經營複合式的米克斯展演空間,如何接地氣,打開地方上的知名度,的確是場館經營的第一個命題。以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優勢來說,其本身已有七棟日治時期的建築登錄為歷史建物。在這樣的建築特色底下,園區如何結合雲嘉南原有的傳統工藝,再加上現代性的視覺與表演藝術,走出一條兼具傳統與現代的跨界之路?假以時日,相信這裏可以匯聚越來越多的文創、小農、手作業者,藉由品牌的串連與創意的激盪,一起邁向嘉義文化創意的新世代。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從2016臺法文化工作坊說起

  

        之前在米克斯的臉書社團,分享了今年33~34日參與臺法文化工作坊」的見聞與省思。由於文章落落長,決定重新整理後放在部落格。除了工作坊的心得與建議,也把後續在米克斯空間推動藝文活動的想法,做了些理念上的闡述。希望可以讓更多的朋友,對於非都會地區複合式藝文空間的經營,有更多的認識與想像的可能。
 
 
工作坊心得與建議:               
        就法國貴賓們的分享內容來看,他們對於藝術創作與自身文化的高度支持,期望讓藝術家可以透過作品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儘管面對國防、教育、外交等不同立場的考量,法國絕對不會在國際談判桌上,為求經濟利益而犧牲文化價值。臺灣的新政府上任後,相信在文化部的鄭部長帶領之下,必然可以在台灣文化主體性的議題上,展現前所未有的魄力與格局。
        回顧臺法文化工作坊討論的內容,法方人士從歷史與文化發展的切入點,分享了在各自所屬的劇院單位,場館服務的對象與經營發展的策略。我們面對他山之石,在劇場烏托邦理想的催化之下,多少產生對法國文化現狀的嚮往與憧憬。然而,相同的條件若是移轉到國內,礙於國情、觀念、價值與環境的落差,法方採取的措施不一定能夠在臺灣執行。
        法方所提出的理想藍圖,例如:劇院由藝術家來掌管,尊重藝術創作自由等,就現階段的臺灣來說,由於受到市場的限制,館方為求票房保證,必然無法接受較為前衛性,無法討好大眾的演出。然而,若文化部能夠挹注更多的資源,鼓勵新興團體創作非主流性的作品,我相信臺灣的表演藝術界,也必然能夠有真正百花齊放的一天。
        此次的工作坊,文化部就表演館所的經營與管理層面切入問題的核心,立意確實良好,但是欠缺跨部會的整合規劃,例如:各縣市文化中心所管轄的表演館所,如何透過藝術教育的深化,培育更多的藝文欣賞人口?縣市政府的教育單位,如何善用地方資源,加強與表演館所的合作,共同為表演藝術教育深根?中央部會對藝術教育的投資是否足夠?法國的專業表演學校隸屬於文化部,反觀臺灣,仍舊受限於教育部的體制,在少子化的浪潮下,臺南藝術大學甚至被迫與成功大學合併。這樣的謬論,也不斷突顯出藝術教育在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
        筆者透過這次的工作坊,更看清楚今日臺灣表演藝術所面對的危機與轉機。以下,就臺法工作坊的所見所聞,如何具體落實於筆者所經營的藝文空間,做進一步的分析與思考。

 
米克斯空間的發想
        筆者曾經在2003-2011年間留學法國,體驗過巴黎豐富多元的藝文資源與表演文化。目前除了在嘉義高中教法語、在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教授劇本導讀與表演相關基礎學科,並且持續創作。此外,我更投入心力,在自己的故鄉籌備一個複合式的展演空間「米克斯Mix Art Center。我與另一位米克斯的夥伴,也是來自法國的漫畫家高大衛David Baran,希望能結合各自的專長,為地方文化扎根。我們期望民間發起的米克斯空間,有朝一日能夠成為臺灣中南部的展演中心與歐洲文化對外的窗口

空間與活動介紹
         位於嘉義市民生南174號的米克斯老屋,興建於昭和14年(1939。經過不同時期的改建與修繕,目前為一座結合竹編夾泥牆、木造與鋼骨結構,新舊建築融合的兩層樓空間,平面積約50。我們2014開始修繕,過程中曾經舉辦過「離開彼一天」與「糖化老爸」電影放映會、困難音樂節巡迴演出、單車環島義剪、「人間散策」新書發表、「旅人圖書館」主題分享、高大衛漫畫展等活動。未來,我們將舉辦法國電影欣賞、聽老房子說話等戲劇演出。

社區民眾交流
        為了讓這個複合式空間可以活化起來,我們將提供藝術相關科系的學生與年輕的藝術家,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發表實驗性作品的展演場所。透過定期的展演安排,米克斯空間期望將藝術導入社區,除了開發在地觀眾,更扮演藝術家最堅強的守護者。我們期望讓表演藝術走進文化資源相對缺乏的嘉義市西區志遠里,藉由演出活絡地方,跟社區民眾產生更多的連結。
 
異業團體結盟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標,我們必須進一步跟地方主管單位、文史工作室、表演團體、大專院校相關科系,建立更多的互動關係。藉由彼此的結盟,凝聚更多的共識,並且拓展合作的機制。我們深信只有透過資源分享與互助,才能達成米克斯空間預期推動的目標。
 
咖啡劇場/讀劇表演/人才培育
        就表演場館的經營來看,由於米克斯是複合式空間的經營模式,我們期望可以發展出屬於這個空間特有的「咖啡劇場」Café-théâtre,以及讓劇作家在正式演出之前,可以透過演員對文本的詮釋所產生的「讀劇表演」。筆者作為劇本創作者與戲劇教育工作者,期望可以透過劇本發想與創意工作坊的推動,挖掘更多地方上喜愛創作的人才,並且透過田野調查,收集跟嘉義在地有關的故事。我相信這樣發展出來的作品,無論表演形式為何,必然會吸引更多觀眾的注意力與地方上的迴響。

國際漫畫家駐村
        由於米克斯的夥伴之一為法國漫畫家,我們期望透過藝術駐村的方式,讓更多國內外的漫畫家可以發掘臺灣中南部獨特的人文風景,並且在駐村期間舉辦工作坊或是相關講座。駐村最後的成果,則是展出漫畫家眼中,嘉義地區獨一無二的故事,以此作為雙方文化交流最好的註腳。漫畫家筆下的在地故事,甚至可以用讀劇表演的方式來呈現,也等於又回應到米克斯作為一個複合式展演空間的出發點。

        以上的規劃,皆仰賴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民眾的熱情參與,才可能讓我們這樣一個複合式空間,能夠在市場的競爭機制下得以生存。就長遠來看,米克斯空間的終極目標,是將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的力量導入社區營造。作為人口外流的嘉義市,只有在地人、年輕人、藝術家三方面的協力合作,才可能集合眾人的力量,讓這樣一個複合性展演空間能夠持續運作,能夠發掘更多在地的故事,能夠透過國際文化交流,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看見嘉義、看見米克斯空間。


1大合照的與談者,左起依序為兩廳院黃本婷女士、夏佑劇院蘇菲先生、法國文化部范古德先生、鳳凰劇院竇利耶先生、夏隆街頭藝術節卡希亞先生

2更詳細的臺法文化工作坊紀錄
https://www.dropbox.com/s/tcj1qxmm2cv9ham/2016%E8%87%BA%E6%B3%95%E6%96%87%E5%8C%96%E5%B7%A5%E4%BD%9C%E5%9D%8A%E4%B9%8B%E8%A6%8B%E8%81%9E%E8%88%87%E7%9C%81%E6%80%9D.pdf?dl=0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來去宜蘭國際偶戲藝術村


        自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搬到宜蘭之後,一直很希望有機會可以去參觀他們的國際偶戲藝術村。剛好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偶迷進修班】第二梯次的活動,是關於布袋戲的實作課。於是,我立馬報名了課程,並且開啟了走訪偶戲藝術村,以及夜宿穀倉的經驗。    


8/10
1
布袋戲的歷史和故事:認識布袋戲並介紹台灣布袋戲源起與發展。
2掌中乾坤:布袋戲基本角色介紹(生、旦、淨、末、丑、雜),欣賞戲偶之美並瞭解布袋戲的文化特色。
8/11
工作坊(上午)
1.
布袋戲基本功練習:布袋戲操作介紹與手部暖身。
2.
布袋戲操作練習:行走練習
工作坊(下午)
1.
布袋戲操作練習:跑、拋練習
2.
1布袋戲基本功練習:操作與手部暖身
2布袋戲操作練習:行走
3布袋戲操作練習:跑與拋
4布袋戲操作練習武打

 
          這次的課程(如上所述)是由真快樂掌中劇團的柯世宏老師帶領。他為人幽默風趣,精簡扼要地介紹布袋戲的起源與發展。另外,他也帶領大家縫製偶頭,操作布袋戲偶進行走路、跑步、拋接、武打等基本動作,以及用四句台語口白自我介紹。看著操偶師靈巧地賦予戲偶生命與活力,第一次學習操偶的我,卻得時時提醒自己雙手伸直,不能讓偶頭呈現歪斜的狀態。但是沒多久,自己的雙手已經感覺痠痠又麻麻。戲偶從亮相、行走、跑步、拋接到武打,皆有一套自成體系的流程。在短短的一天內,可能是缺乏慧根,所以在最後的學員呈現時,腦中一片空白,僅憑著殘破的記憶力,勉強完成戲偶的操作過程。
 
 
        傳統布袋戲有著豐富的文化底子蘊含其間,面對金光戲、光影戲、物件偶等琳瑯滿目的現代劇場的激盪下,傳統戲依然屹立不搖,甚至跨界結合,繼續展現偶戲的千變萬化。工作坊(上午)
1.
布袋戲基本功練習:布袋戲操作介紹與手部暖身。
2.
布袋戲操作練習:行走練習
工作坊(下午)
1.
布袋戲操作練習:跑、拋練習
2.
布袋戲操作練習:武打練習
         我一向對幕後製作感興趣,也許改天應該來自製戲偶,縫製偶服。最好能夠花點心思,將大衛筆下的漫畫人物,轉變成為真正可以操作的戲偶(物件偶)。這樣的話,米克斯藝術空間就可以結合漫畫與戲劇,成為名符其實的Mix Art Center

柯世宏
「真快樂掌中劇劇團」木偶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