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超親密小戲節─走路看戲‧看戲走路
回顧著十月份連續兩週,南來北往奔波在淡水、古亭、大橋頭三個區域,觀看超親密小戲節精心策畫的節目。作為觀眾,這是筆者第一次觀賞在台北發生的小戲節演出。儘管不是所有的節目都令人讚賞,然而沿途經過的風景,眼前一閃而逝的吉光片羽,仍舊在心裏頭迴盪著。
來自德國的「肉排之愛」在手風琴聲的伴奏下,表演者與一隻長髮狼犬,展開一場慾望的肉搏之戰。一塊從表演者肚臍上切下的肉,被縫製成小肉偶,接著進入亨煮的儀式。過程中加入了洋蔥、鹽,以及其他的調味料,滿室的料理味道開始四溢。此時的肉偶已轉為肉排,不久被狼犬吞下肚。最後,狼犬的肚子被切開,散落一地的紅花瓣。在食與慾的拉扯之間,表演者自我解嘲,將自己切身之痛的遭遇,轉化為此齣詩意與想像力絕佳的作品。作為小戲節的首發觀賞之作,筆者只能用心滿意足來形容。
「家家酒」是一對姐弟的白日夢冒險,還是喃喃自語的夢囈?戲開演,兩名演員邀請觀眾選擇自己喜歡的紙盒,放在畫上線條的桌子上,接著玩起了疊疊樂的遊戲。姐弟透過布偶的對話,光影戲的加入,讓觀眾在晃遊之間,跌入他們的家家酒世界。最後的一段訪談,將故事導入弟弟渴求出櫃,卻無法被家人接納的失落。若「家家酒」是一齣同志內心世界的表露,私以為在姐弟遊戲的過程中,可以用更多象徵性的物件深化這項訴求。否則,自言自語式的無病呻吟,讓觀者不明所以,一切也只是如夢幻泡影般的空想罷了。
「華容無道」由說書人做菜,引領觀眾走入歷史,以古觀今。兩名演員身著廚師打扮,時而扮演,時而說書,用現代人嬉笑怒罵的語氣,加上傳統戲曲的橋段,遊走於諸葛亮、曹操等三國人物鬥志的過程。同樣是烹煮肉排,除了即時投影的加入,讓觀眾可以看見食物被亨煮的過程,這一回還加上了奶油、青椒與洋蔥,讓香氣更是無法抵擋。演後對談時,觀眾還可以共享這道佳餚,這步棋就下得更妙了。栢優座從飲食與戰爭的角度,加上自己對文本的詮釋,重新解讀了這段著名的戲曲故事。同時也讓觀眾了解,人生再如何想與他人一較高下,只要一頓美食在前,所有的恩恩怨怨就先擱置到一旁吧!
回顧這雨夜的路上,為了觀戲而在踩踏途中重新發掘淡水的歷史風華,屬於臺人、日人、洋人在此地的生活軌跡。待回神時,
一切已恍如隔世,今時今日的淡水早已不同以往。
隔週來到了古亭區,荷蘭物件劇場的演出「生鏽的鐵釘和其他的英雄」,所有生活中不起眼的小東西,或是廢棄物,例如手套、生鏽的鐵釘、碎紙張、蠟燭等,都可以成為劇場的主要角色。物件演員的表演台,是一座充滿機關,藉由捲軸的轉動與燈光的變化,展現出不同場景的百寶盒。演出過程沒有語言,他們佐以人聲,讓觀眾感受平凡物件在表演者的號召下,化腐朽為神奇的生命力。筆者第一次感受物件劇場的魔幻魅力,深刻體驗萬物有靈,再如何微小的物件,都可以透過設計散發內在的光芒。
「ma ma ma」的演出,一位懷孕的女子在椅子上昏睡,另外兩位演員利用古董透明片投影機,在後方的布幕上進行影像投射。同時,海浪聲環繞,略帶母親分娩時發出的叫聲。演員試圖引導觀眾進入生命誕生之初的神聖時光,並隨機碰觸觀眾,藉由簡易的傳聲筒,傳達囈語般的生命密碼。這齣結合聲音、氛香的劇場體驗(觀眾席還刻意擺放幾盆香草植物),看似「療癒」,卻又不免隔靴搔癢,甚至顯得有些造作。雖不清楚現場的孩童觀眾如何感受,筆者倒是不知不覺乏味起來。
「憂傷動物園」的演出,藉由桌上不斷替換的物件與新聞災難現場的影像,向觀眾拋出了許多嚴肅的議題。地球上的動物瀕臨滅絕,被士兵取代。士兵又被各類型的開發機械所取代,之後又被連鎖的名牌商店取代。以上的物件由於使用明確的符碼,再加上演員邀請觀眾抽卡片,唸出令人莞爾一笑,卻又略帶憂傷的詩句。觀眾可以從環境汙染、氣候變遷、人為破壞,來看待這齣批判消費行為的戲碼。只是,物件本身缺乏靈魂,擺放的手法一再重覆,憂傷的詩意終究被冷冰冰的塑膠玩具給消解一空了。
古亭區的演出過程,雨勢逐漸增強。慌亂中忙於躲雨,以至於無法細細品味該區獨有的巷弄人文風情。也唯有期待下回天晴,舊地重遊。
「鳥之心」是一齣想像力無比的驚人作品。破殼而出的牛皮紙,長出了四肢與頭部。牛皮紙上的磁鐵設計,讓表演者可以自由接起四肢,甚至快速甩開。在演出的過程中,戲偶經過了多次的變臉與肢體的替換,最後輾轉成為一隻巨鳥,自由展翅而去。這一切的魔法都在充滿細沙的小舞臺上進行。身為第一排的觀眾,聽聞海浪聲忽遠忽近,筆者屏氣凝神地注視著前方的瞬息萬變,深怕一閃神就錯過了什麼。「鳥之心」的千變萬化,著實帶領觀眾一同翱翔無邊的天際。大橋頭的神祕夜晚就此展開,也讓筆者對接下來的演出,充滿更多的期待。
「無標題日常」的三名演員演出時完全沒有暗場,觀眾在明亮的展場,看著他們穿著浴袍,戴著面具,讓自己變成一尊被他人操縱的偶。他們依序賞玩牆面的作品(木板、不鏽鋼腕、塑膠袋、不起眼的小物),藉由不斷重複的節奏與步伐,企圖挑戰觀眾的耐心與專注力。由於沒有語言,觀眾可以自由聯想這齣戲所欲傳達的重點。藝術畢竟是主觀的,演員看似對日常行為的模仿,對藝術品本身,或是欣賞藝術品的這個行為,加以諧擬與嘲諷。這齣戲與其說是場表演,不如說是場研究觀眾反應的行為藝術(實驗)。由於沒有對照組,也無從得知這次的實驗是否成功?想必也只有表演者自己了然於心吧!
「永動機」是科學家面對人類的未來,進行一場力挽狂瀾的實驗過程。為了營造世界末日的恐慌感,戲一開場,一名演員就穿著無菌衣上場,並且準備了蝦片給觀眾保命用,蝦子也因此成為本劇最重要的演員。舞台上出現諸多小道具,例如:顯微鏡、魚缸、小蝦米、汙染物、色劑、仙女棒、紅色警戒燈等。表演者不斷替換小舞台,蝦子的一舉一動皆透過攝影鏡頭,即時投影在布幕上。蝦子戴口罩,蝦子住在垃圾山吃垃圾。隨著工廠持續汙染,一場狂風暴雨,蝦子最後被搗碎,成為觀眾手中的蝦片。這齣諷刺性的寓言,說得正是人類可預見的未來。究竟人類能否避免自我毀滅,演變成為可以存活下來的新品種?「永動機」沒有提供解答,一切交由觀眾來思考。
大橋頭地區的導覽方式不同於其他二者,它事先預錄好內容,觀眾必須持有智慧型手機,透過軟體的下載,方可體驗真人導覽與影像連結過程中的樂趣。儘管這個經驗前所未見,我卻仍舊偏好有個真實的領隊替觀眾介紹在地風華。
綜觀這九齣超親密小戲節的表演,讓觀眾體驗了在非正式表演空間的親密接觸。雖然標榜的是小戲,卻完全不可小看之。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的創作者,如何利用各種媒材與表現形式,超越物件本身的原始意義,進而轉化成舞台上的表演元素。作為小戲節的觀眾,對表演形式的認識、藝術觀念的轉換、物件與偶在舞台上的多元運用,是此次親密小戲節不可多得的收穫。
走路看戲,看戲走路,期待下回與小戲節再次親密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