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從法國電影反思台灣社會、從旅人圖書館到「來米克斯說法語」

       
        米克斯空間自從播映法國電影之後,有一種沙龍文化與議題討論的氛圍,開始慢慢地形成了。也許真的是因為嘉義比較罕見這種包含影前導聆,以及影後交流的討論空間,加上我們播映的是影展才會出現的法國片「職業死人」 (Je fais le mort)、「逆青春」(Vandal)。一些關心教育與社會的人士,透過參與法國電影欣賞的活動,提出他們對片中呈現的法國文化與社會樣貌的疑惑。例如:「職業死人」中,提到法國為了安置流浪漢,而演變出來的折衷策略。「逆青春」提到的移民家庭的下一代,在學校教育、自我成長、個人認同之間的適應問題。


       觀影結束後,經過不斷的交流與對話,放映現場凝聚出一種力量,一種集體的共鳴。藉由他山之石,我們不斷反思台灣社會的處境。試問:倘若片中相同的情況發生在台灣,我們會如何處理。其實大家最關心的,還是我們腳下的台灣。倘若法國電影可以帶領大家從神遊異國,體認到身邊最重要的家人與朋友,以及如何一起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美好。那麼觀影後所有的問答與激盪,也就達成了它們的使命了。

        四月份的旅人圖書館,我們也由單純的命題式聊天,進入到邀請主講者分享自身的旅行經驗與收穫。這樣的轉變,主因是經過一年多來的旅人圖書館分享,再度回到米克斯空間的旅人屈指可數。這讓我們思忖著是否要改變聊天的形式。於是,邀請在地有旅行經驗的朋友,擔任該次的主講者,便成為旅人圖書館分享活動的新開始。剛結束的「擇其所愛、成就夢想:我在歐洲的二十一天」分享活動,由於主講者傅米的個人魅力,成功地吸引了將近二十位的觀眾聆聽她的分享。她很清楚自己的未來要往哪裡走,她的自信與口條,更是現在許多大學生所欠缺的。聆聽她的分享,現場的觀眾也被她的熱情所感染,連她的小學老師與大學老師,也都在現場分享她們印象中的傅米琦。


        透過法國電影欣賞與旅人圖書館的講座,再加上開幕這一個月來,我們不斷在法式甜點與麵包之間,替自己設下挑戰與目標。在滾動老屋劇場,邀請更多表演者的前提下,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藝文觀眾來支持我們的理念。因此,回到自身經歷的法國文化洗禮與對法語的掌握,並且體會到這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優勢,我們便決定開設法語課。這不會是一般傳統的上課形式,而是以沙龍聊天的方式進行。也可以說,是結合以前的旅人漫談,再加上開口說法語的目的。我們期望可以培養更多對法國藝術文化感興趣的觀眾。雖然不知道可以吸引多少民眾上門。但是,努力去試,就會知道市場的反應了。
      
        後,補充一點。「離開大學教職  戲劇博士打造老屋劇場」(2017.4.5)這篇刊登在自由時報雲嘉焦點的文章,讓我們在網路上獲得不少的關注與迴響。失聯將近二十年的大學社團友人,也來電關心,真是讓人感動。感謝網路各界人士的鼓勵與支持,我們都銘記於心。日後,米克斯老屋劇場會秉持初衷,努力提供更好的活動,滋養在地民眾對藝文的渴求。希望我們的努力,能慢慢讓藝術的花朵在嘉義綻放,進而讓嘉義的藝文環境,越來越健全發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