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從2017台南藝術節「新評種」計畫,看評論制度的建立與藝文環境的發展

      
        台南藝術節從2012年至今,已經邁入第六年。「新評種」計畫,也從2016年開始,進入到第二年的培訓。第二屆「新評種」成員招募分為兩組,沒有發表劇評經驗者為第一組,已經具備藝評經驗者為第二組。
        筆者參與了今年「新評種」的徵選計畫,並且入選為第二組的成員。在台南藝術節期間,多次往返台南各個地區的城市舞台與藝文館。除了觀看演出,也同時參與新評種小組會議,以及評論的未來圓桌論壇。
        回顧國外歷史悠久的藝術節,例如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起源1947年,由劇場導演兼演員Jean Vilar創立。這個藝術節的起源,跟當時的藝術環境有關。也可以說,獨立自主的創作力量, 一直是亞維儂藝術節最重要的精神。而官方的角色,自始自終從未在藝術節佔據明顯的地位。反觀台灣,藝術節卻比較像是替城市行銷與包裝,甚至結合觀光與旅行,推出觀光客去當地旅行兼看表演的套裝行程。無論如何,藝術節確實讓民眾有更多親近表演的機會若是能進一步發展出評論機制,讓表演作品本身,可以留下更多值得後人研究與討論的資料與文獻,這對於表演團隊、觀眾,甚至主辦單位本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就長遠來看,評論制度的建立,也有助於提升整體藝文環境的發展。一個城市若是能在藝術節期間,留質量兼具的美學評論痕跡,絕對有助於發展該城市美學,並進而提升市民的品味。所以,執政的長官們,請千萬別再用放煙火,或是讓民免費看表演的心態,來舉辦所謂的藝術節。
        以下,就個人在台南藝術節期間所觀看的七齣演出,擷取其中的部分評論,作為這篇文章的註腳。也期望,年輕的嘉義藝術節,可以在未來發展出類似的評論制度,讓所有的走過、看過、演的吉光片羽,留下更多值得回顧與思索的軌跡。

        欲了解全文請進入台南藝術節新評種頁面:
http://tnaf.tnc.gov.tw/art_critic_detail.php?id=12
 
雞屎藤新民族舞團《許丙丁文學舞蹈劇場──府城仙怪誌》武德殿版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雞屎藤新民族舞團改編作家許丙丁《小封神》的故事,讓傳統民俗走向現代舞台,也讓觀眾重新認識府城的風土人文,以及屬於文學舞蹈劇場的身體語彙。這場熱鬧翻騰、趣味十足,適合闔家共賞的《府城仙怪誌》,的確讓筆者打開了眼界。期待雞屎藤繼續挖掘地方文學與信仰傳說,讓今日的觀眾有機會重新認識在地的故事與過往的風景。
 
 
身聲劇場《群婆亂舞》

        整體來看,導演採用電台節目常見的通俗手法,帶入喜劇的表現元素,企圖讓台下的觀眾可以對台上的演出感同身受。筆者雖然可以理解他的選擇,但是整齣戲看下來,不免覺得有些單調沉悶與節奏上的重複。也許是日常生活的瑣碎面貌,不斷地被放大來搬演,導致看戲的疲乏。筆者心想,除了採取這樣平易近人的手法,拉近台上與台下的距離,究竟還有什麼樣的創新,可以在這個你我皆知的題材中施展?還好,現場的打擊樂活力十足,筆者始終能夠集中精神,在觀戲之餘,同時觀察身旁其他觀眾對演出的反應。最後,筆者認為,或許該回到創作者如何從柴米油鹽的日常瑣事,找到推陳出新的創意與方法,這才是所有劇場創作者更重要的功課吧!

 
阿伯樂戲工場《糖甘蜜甜》

        阿伯樂的成員透過年輕世代的眼光,藉由搬演《糖甘蜜甜》來看待這段已成過眼雲煙的糖業發展史。不可否認這些演員對於歌唱與音樂部份的掌握,比表演的部分還更為熟稔些。望著舞台上堆砌的時空道具,霧裡看花的歷史過往,筆者好似搭乘了五分車,來了一趟時光旅程。可是,演出一旦結束,筆者只感受到一股莫名的空洞,墜落在紅樓的木地板上,卻無法激盪出更多情緒上的共鳴或是感動。
 

稻草人現代舞蹈團《不在場》舞蹈浸潤房間特定場域演出

        當整個《不.在場》的表演結束,儘管目睹著驚奇與許多無法言喻的感受在心中發酵。然而,究竟該如何去定義「在場」或是「不在場」?當這場旅行者的夢境結束,散戲醒來的瞬間,越是去釐清剛才所經歷的一切,越是只能捕捉到片段的畫面與感受。當這齣《不.在場》的舞蹈沉浸房間演出,打破了傳統的第四面牆,解放了對空間、對表演者、對觀眾的安全距離,解夢顯得多餘且徒勞。或許,單純享受這場無法被定義的演出,正是對表演本身最好的註腳。
 
 
飛人集社劇團Check Out:靜態裝置展〈打包〉、演出《初生》

        結合了戲偶、物件、光影的《初生》,劇場性與創意十足。從手提箱變成鯨魚的道具,同時也是光影戲的舞臺。演員利用傘頭的開合設計,製造出海鷗展翅飛翔的動作。小丑魚自由擺動的姿態,則是演員手上戴著小丑魚特有的紋路手套來扮演的效果。演員除了操偶、執行投影,同時也得模擬不同角色的聲音,讓觀眾更融入於劇情中。為了讓觀眾可以更近距離觀賞演出,也特別在演藝廳的舞台上打造觀眾席。演出後,導演與觀眾之間進行問答。小觀眾們的提問,圍繞著投影、音樂、聲音如何被製造出來等。可見得,觀眾確實被飛人集社所製造的劇場幻覺所臣服。而這場演出,也讓觀眾們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能祖將夫群讀音樂劇《銀河鐵道之夜》

        此次的藝術節,《銀河鐵道之夜》被列入「國際經典」節目。但是,若能考慮在台灣演出的地域性,日本導演首度在國外執導這齣已經在日本連續被搬演過九年的作品,面對在地化的取捨與台日共製的多元性,未來若仍考慮在台灣演出,或許有更適當的台灣改編版本與發展的可能性。相較於語言的不夠在地化,這齣戲的音樂表現,融合了傳統戲曲、台灣民謠、原住民的音樂,以及音樂設計者本身的創作。比起國、台、日三種語言的混雜使用,音樂上的創新,反而更成功地讓觀眾沉浸在銀河鐵道之旅中。或許,這也印證了音樂無國界的道理吧!

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拇指小英雄》

       《拇指小英雄》自從2010年臺北兒童藝術節首演之後,由於強調用聽覺開啟童話的想像,讓小朋友學習克服恐懼,演後大受好評而不斷重演。若以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個童話文本所呈現的世界觀,其實充滿著許多的爭議與矛盾之處,但是卻沒有在演出中獲得更多的詮釋與處理。舉例來說,失職的小拇指雙親,迫於窮困而選擇遺棄孩子,他們從頭到尾沒有受到半點的批判。無辜被犧牲的妖怪女兒們,對吃人的妖怪來說,或許是他平常的壞事做太多而應得的報應。然而,妖怪的妻子從頭到尾都是個良善的好人,卻得承受失去女兒們的痛苦,似乎也說不過去。小拇指用狡計騙取她的財物,不僅沒有受到半點的責難,甚至在故事尾聲,也不斷強調小拇指的機智與英勇而獲得最後的勝利。故事的最後,說書人將小拇指的所作所為,賦予英雄化、神聖化的光環。筆者認為這樣的作法,是過度簡化了這齣作品所欲展現的精神與意義。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從前有一個米克斯空間

       

        Il était une fois un Mix Art Center

        從前,有一座人口老化非常嚴重的小城。有一天,一個「米克斯Mix Art Center」的招牌,突然在一間店的門口亮起來。由於招牌的字體太藝術性,加上看不懂的英文字,所以經過這間店面的騎士與路人,幾乎是一臉困惑,只想趕緊離開,沒有人願意真的走進去。縱使遇上紅燈,必須稍作停留,過路客頂多是對著店外的小叮噹布偶指指點點,或是看著櫥窗內擺放的電視螢幕發呆。一旦看似有人要開門走出來的樣子,所有過往的車流,沒有人不是立即駛離,甚至加速落荒而逃。
 
        有一天,一個住在附近的少年,不顧家人的警告,就這樣大辣辣地走進這間來路不明的怪店。少年的父親躲在店外觀望,由於少年遲遲沒有離開,最後,父親著急了,只好硬著頭皮打開大門。在家中等待的母親,發現父子倆遲遲未歸,只好上門找人。當母親走進店內,卻發現父子兩人與老闆夫聊得正起勁,以至於忘了時間。

       他們究竟在聊些什麼?這間「米克斯Mix Art Center」究竟在販售什麼奇怪的東西?

       「米克斯Mix Art Center」的所在地,一開始是間腳踏車店。那時候的台灣,腳踏車是普及的交通工具。當腳踏車的需求增加,也等於是國民的消費能力提高。換句話說,腳踏車店的生意興隆,可說是地方經濟繁榮的指標。後來,隨著素食人口的增加,這裏輾轉成為一間素食早餐店。又過了幾年,也就是現在,突然變成一間沒人搞懂的「米克斯Mix Art Center」。在這個民生南路與興業西路十字路口,對面賣水餃,斜對面賣果汁,右邊隔壁修機車,左邊隔壁的隔壁賣麵。大家都是民生必需品只有「米克斯Mix Art Center」,跟別人不一樣。他們賣甜點咖啡,也賣藝文活動與法語課程。由於跟周遭的社區生態格格不入,這裏經常門可羅雀。老闆夫雖然樂觀,也會懷疑這樣究竟還能支撐多久?畢竟,老闆是法國來的新住民,老闆娘是鮭魚返鄉的在地人兩人共同理想,是將他們所熱愛的藝術文化,分享給小城市的居民。只是在藝術活動不甚發達的小地方,這樣的想法不但是曲高和寡,說穿了,也是知音難尋啊!
 
        少年的父母聽了這故事,頓時一臉茫然,不知該如何反應。
        少年反倒是指著在一旁酣睡的店貓:「牠是你們撿來的流浪貓嗎?」
        眼前的美短虎斑,叫做卡琳,是這裏飼養的第二隻貓。在這之前,有一隻名叫小白的貓咪在「米克斯Mix Art Center」還在整修的階段,就悄悄地進駐了。小白是隻被遺棄的家貓,對人沒有戒心。來到工地狀態,沒有門禁的米克斯,倒也自得其樂,過著半放養的日子。只是有一天,喜愛在屋頂與戶外走跳的小白,沒有再回家。老闆夫張貼尋貓啟事,好幾個月過去了,也沒有得到任何的消息漸漸地,他們放棄了等待,前往動物保護協會,領養了憂鬱的卡琳。這隻貓之前的主人過世了,所以卡琳成為待養的孤兒。來到「米克斯Mix Art Center」之後,她展開全新的生活。替這裏招攬更多的顧客,也成為她首要任務。
 
        聽完米克斯空間的故事,少年點點頭,撫摸著卡琳。少年看著自己的父親:「我可以說自己的故事給他們聽嗎?」

父親:「沒關係,我相信他們可以理解你的想法。」

少年:「我告訴你們,我為什麼走進這裏,我想知道這裏是什麼地方。其實,我也跟你們一樣,覺得自己跟外界有隔閡。我曾經是一個台灣教育體制的逃兵。我很不喜歡我所面對的升學制。我總覺得學校的生活既沉悶又單調每天老師都在趕進度,考試看是誰的腦容量大,可以吞下去的東西比別人多。一個人的成就,最後只能用成績來決定。我受不了這樣的環境,我想去美國,去了解別人的教育是怎麼一回事。後來,真的去了那邊的高中,當了一年的交換生。那邊的課程安排,除了既定的學科,還有許多活動。因此,我參加了好幾個社團。一開始,我還不知道怎樣跟美國人相處,後來我花了幾個月,才慢慢適應那邊的社交模式。現在回想起來,還真是酸甜苦辣,點點滴滴在心頭啊!」
 
老闆娘:「原來你是個放洋的孩子,所以比別人更有勇氣。難怪你對我們感到好奇,想知道我們在賣些什麼東西,對不對?」

少年:「是啊!我沒辦法壓制我的好奇心。」
 
父親:「這個孩子就是這個樣子,請您千萬別見怪!」

老闆娘:「不會的,這樣反而是好的。有勇氣的人,可以看到跟一般人不一樣的風景。」

母親:「不好意思,插個嘴。我們打擾您太久了,我們該離開了。」
 
父親:「是啊!差點都忘記時間不早了。」
 
少年:「謝謝你們,我今天收穫多,我改天還要再來這裏。」
    
        老闆夫婦送客之後,拉下鐵門,結束這一天的工作。

     「米克斯Mix Art Center」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我們想像別人如何看待我們。他們的觀望與再觀望,相對於我們的等待再等待。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定律,我們可以如何改變,讓別人走向我們,讓交流可以發生。這是我們正在發生的故事一切還在進行中。過程如何發展,將由你們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