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ev4Hf48ZUy_lRrkk5EhOkvy8c5s5dvB3Pgn1ZUsUTtw/edit
除了戲劇工作坊的進展,我們也因為蔡淑菁老師的邀約,讓我們有機會前往臺南市賢北國小,進行2小時的漫畫工作坊。這樣的機緣得來不易,非常感謝蔡老師願意說服班上學生的家長,負擔我們的授課費用。我們得以由淺入深,讓二十多位小六的學童,從角色速寫到創造自己心目中的角色,接著由隨機的抽籤,串連學童拋出來的10個名詞與動詞。最後,大家將自己創造的角色,連結其中一組名詞與動詞,並且完成一則四格漫畫故事。由於時間緊湊,大家作品的完成度不完全一致。但是對於某些第一次接觸漫畫的學童來說,這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希望今日播下的漫畫種子,可以慢慢在他們的心目中逐漸萌芽成長。如果有其他的學校老師,有興趣讓您的學生體驗漫畫創作的點點滴滴,歡迎您主動與我們聯繫喔!
死刑,的確是個嚴肅而且沉重的議題。法國浪漫派作家維多.雨果在1829年出版了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在小說中的死刑犯,並不是冤獄的受害者。透過雨果的文字,我們傾聽死刑犯最後的心聲,也正視到死刑本身的血腥與暴力本質。做為一個知識份子,雨果捍衛自由與人權,期望當時的法國,可以成為一個重視人道主義的民主國家。雨果透過文學創作、國會演說與連署等各種方式,呼籲法國能夠廢除死刑。而法國也終於在1981年,於密特朗總統任內,正式宣布廢除死刑。
反觀台灣,至今我們對於死刑的廢除與否,仍舊沒有定論。支持廢死與反對廢死的人馬互相對峙的畫面,三不五時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電影導演陳以文,受到雨果原著小說的啟發,以台灣為背景創作了一個死刑犯的故事,並聚焦在死刑犯本身的感受與最後的心情。僅管我們無法從一部作品去評斷死刑存廢與否的必要,卻可以藉由小說與劇本的討論,激發我們對這個議題更多元的認識。另外,為了擴大民眾對相關議題的了解,我們也會從《金頭盔》與《徐自強的練習題》這兩齣法國與台灣的影像作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社會事件改編為電影作品的切入點,我們將在2/3週六晚上,播映《金頭盔》這齣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法國電影,並透過映後交流,讓民眾可以更認識戲劇改編的種種可能。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以下的報名連結。
此外,為了讓更多朋友了解《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我們特別在2/10~2/11的週六日晚上,舉辦兩個場次的作品導讀,分別從小說與劇本,帶領各位朋友進入作品所呈現的世界與探討的議題。更詳細的內容,請參考以下的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4mUSFp864WJYU_BCuJhXTwKD4edPn_vDC3PioI6tKGo/edit
一月已經來到了尾聲,期待米克斯老屋劇場可以凝聚越來越多的藝文愛好者,有朝一日真正成為嘉義地區,一個獨一無二的民間文化中心。